儒家文化与青少年道德养成 时间:2009-11-17 14:46:41 点击; 次关闭窗口 兰州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 武卫星 当代人的道德意识是在继承前人优秀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已贯穿中国历史2000余年,至今在人们的道德规范中发挥重大作用。我们倡导的荣辱观、义利观、和谐观等思想观点莫不与儒家的文化传承有关。这里,我就儒家道德文化与当代青少年道德养成谈点看法。 一、“仁者爱人”与青少年泛爱心性的养成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伦理道德理念。而“仁”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在《论语》中,孔子用是否爱人来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学道态度。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爱人”也可以叫“仁爱”,君子学习知识,掌握真理是为了施惠与众人,使人民安居乐业,而那些小人之流,所谓习道,不过是为了容易使唤他而已。 今天,我们的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至爱”道德观,应当从多方面养成爱人、泛爱的心性,即深厚的心理和性格,而后施爱与人间,普惠与社会。 其一,要做到自爱。所谓自爱,就是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尊严,学会能够自己的身体做到自保,按照家庭和社会的健康要求,注重卫生提高健康水平。自爱还要求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要能知过必改,要懂得“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①,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要能够“吾日三省吾身”,要随时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社会有益。那些放任自流、随心所欲的言行,会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带来干扰和危害,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怨恨,就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鲜有不自爱的人能够做到爱公众、爱社会、爱国家,所以青少年要自幼养成自爱的信念。 其二,要做到他爱。只爱自己,对他人一片冷漠,或者高傲自大,鄙蔑他人,这说明其人还没有树立爱的人生观。首先要养成爱父母兄长的习惯和行为,要发扬儒家“孝悌”文化,深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忘兄弟姐妹的关爱,以爱心凝聚家庭的和睦幸福。此外,要热爱教诲自己的师长。人难以成为“无师自通者”,自己学识的增长、道德的养成,与成长过程中培育自己的老师息息相关。同时,也要热爱同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他爱不止是家庭的亲人和学校的老师,还要爱邻里周围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爱人的至理名言,我们应当牢记之。 二、“和合文化”与青少年和谐人生观的养成 在中国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和合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思潮认为人际间、国家间、不同群体和阶层间,要以和谐、合作的方式相处,排除纷争和对抗。而儒家学派是“和合文化”的倡导者和主流学派。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知和而和”②。其实孔子的和合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他提出的“温、良、恭、俭、让”,倡导的“忠恕”之道,都是构建和谐人生观和历史观的思想。今天,我国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弘扬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一代建设和谐社会的栋梁人物。 其一,要养成内心信念的和谐。在我国社会分层复杂、地区差别、贫富差别悬殊的情况下,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充满矛盾和冲突。一些青少年的心理不平衡,出现了不少好勇斗狠之徒,一点小事会拳脚相向、刀棒飞舞,从而染成大祸,因此,要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代青少年,必须从心理的和谐做起,也就是从和谐人生观入手,来培养青少年的和谐人格。 其二,要养成人际行为的和谐。我们说的和谐人生观的养成,固然信念十分重要,但和谐信念不转变为和谐行动,“和合文化”的传统还是难以发扬的。因而要在人际关系活动实践中来培养和谐行为。举例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处事原则——自己不愿意得到的事物、不愿意遭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与别人。这句话阐述的最简单的道理,在今天仍对我们大有裨益。 本新闻共3页,当前第1页【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