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壮族蟆拐舞的艺术特征 时间:2009-11-17 14:36:49 点击; 次关闭窗口 兰州市少年宫 田 恬 内容摘要:壮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崇尚图腾并拥有许多图腾崇拜的民族,由于早期壮族人民原始生活环境的影响,蛙图腾也就成了壮族地区影响较大的图腾,壮族人民认为蛙有某种神秘属性,相信他能主宰雨水,影响人类生活,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蛙神崇拜行为,渐渐形成了在仪式和祭祀中表演的蟆拐舞。蟆拐舞也就是“青蛙舞”,是一种壮族民间宗教舞蹈,是壮族人民在传统节日——蟆拐节中表演的一种戴面具的男子舞蹈,此舞动作简单质朴,粗犷刚健,节奏性强,多模仿青蛙形态和生产动作,双腿打开屈膝深蹲双手打开小臂直立向上,同时又采用了蟹形状和蛙跳状等动作,表演自然,具有较强的模拟性,接近生活,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随着时代的演变,蟆拐舞也经历了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今天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挖掘,整理和保存。 关键词:壮族 蟆拐舞 艺术特征 蟆拐舞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壮族人民的人文崇拜与蟆拐舞的关系 在祖国民族民间舞的浩瀚的海洋里,各民族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其音乐舞蹈的风格也迥然各异,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又相互促进,正是它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才使得祖国文艺百花园里姹紫嫣红,分外妖娆。它们当中有许多已为专业人士所熟知,有的甚至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有的民间艺术却鲜为人知,一九九八年当人们初识云南纳西鼓乐的庐山真面目时,被这种传承盛唐的大气,佐证历史的变迁的古朴音乐的震撼,在震撼之余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我国民间艺术的深刻思考。在渊源流水的民间艺术长河里,又有多少我们今天也已忽略和淡忘的艺术奇葩,它们如同空谷幽兰。不争宠,不媚俗,千百年来以其独特、执着的方式存在着,散发着沁人心扉的王者之香。当我们今天着力于弘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的同时却任由许许多多有着久远历史的优秀民间艺术在我们身边悄然消逝,而壮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宗教舞蹈也正是这样。壮族现有人口1548.9万,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集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又爱唱歌,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同时壮族又是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的少数民族。早期的壮族人民生活在南方多山多林地带,交通不便,生存环境落后,因此壮民族是一个崇尚图腾崇拜并拥有许多图腾崇拜的民族,如蛙图腾、蛇图腾、竹图腾、牛图腾等等。其中,蛙图腾是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图腾之一。从蛙图腾的流行地区来看,蛙图腾原来是西瓯部落的图腾,春秋战国时期,西瓯人统一岭西各部,其蛙图腾上升为民族的保护神,壮民族瓯部落以蛙为图腾,无疑是受到了当时原始生活环境的影响,壮民族生活在华南高温多雨地区,以农业为主,人们熟悉青蛙,青蛙在稻田中为人类捕虫除害,维护了稻谷的丰收,特别指的是人们发现蛙的鸣叫和活动,与天气的晴雨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农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①”。因此人们相信蛙具有某种神秘属性,相信它能主宰雨水,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在感性认识上,蛙是人类的动物,也是西瓯颇为熟悉的动物,人与蛙在形态和生理上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四肢和血,在壮族人看来,血即是生命,即是灵魂,著名的花山崖壁画全部是朱红色构想,这与山顶洞人的情况相似,为血的象征。因此,壮民族容易把同样具有血和生命的蛙通过构想和歪曲,视之为同血缘的祖先。另外,人们对蛙的崇拜还源于对雷王的崇拜,壮民族生活在多雷雨的地区,相信雷王的善恶之辨及其呼风唤雨的能力,因而把雷王视为主神。壮族先民对雷王的膜拜久已有之,壮族人认为蛙是雷王的儿女,于是把对虚无的雷王的敬畏移植到现实中的蛙,把蛙看成是雷王在人间的使者。可见,对雷王的崇拜和对蛙的崇拜是一脉相承的,壮族人对蛙的崇拜,是把自然当作一个宗教,祈祷的对象,把青蛙视为自己血缘的同源,来求得它和雷王的庇护,通过祷告、献祭、巫术、乐舞等表现手段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密切与人蛙的关系,祈求风调雨顺,安泰祥和之年,在心里上得到满足,从而应运产生了一系列的蛙神崇拜行为。而蟆拐舞也是在此时渐渐形成起来的,据考证广西明县明江北岸有赭红色颜料画成的花山崖壁画,壁画于2000多年前,壁画中还能辨认的图像有1800多个,其中人像占了绝大部分,而人像中的正面人像,其基本形态是双腿打开屈膝,双手打开小臂直立向上,形如立起来的蟆拐正在跳舞。专家认为,这应该是蟆拐图腾仪式或相关祭祀活动中蟆拐舞的场面。由于蟆拐图腾在古代壮族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图腾,久而久之,便渐渐形成了用仪式或祭祀的蟆拐舞,这应该就是蟆拐舞的来历。 本新闻共3页,当前第1页【1】【2】【3】
|